1、论语中的四字词语有哪些如下:不耻下问:向比自己地位低、知识少的人请教,不觉得耻辱。手足无措:措:安放。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好。比喻慌乱间没有主意,不知该怎样应付。也作“手足失措”。驷不及舌:驷:四匹马驾的车。话一说出口,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来。指说话应当慎重。
2、出处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”示例: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声容·习技》:“听其翻阅,则书非书也,不怒不威而引人——之明师也。用法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称颂人近义词:登峰造极、当行出色、炉火纯青反义词:浅尝辄止、一窍不通、一无所知、初出茅庐。
3、-【不亦乐乎】——不是很高兴的吗?《论语·学而》(1·1)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”1-【犯上作乱】——犯:干犯。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、起义。《论语·学而》(1·2):“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
4、论语中的四字成语具体如下:不耻下问[bù chǐ xià wèn]向比自己地位低、知识少的人请教,不觉得耻辱。手足无措[shǒu zú wú cuò]措:安放。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好。比喻慌乱间没有主意,不知该怎样应付。也作“手足失措”。驷不及舌[sì bù jí shé]驷:四匹马驾的车。
5、《论语》中演化并固定为成语的有: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见贤思齐[ jiàn xián sī qí ]贤:德才兼备的人;齐:相等。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。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举一反三[ jǔ yī fǎn sān ]反:类推。
1、意思是: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,从不徇私护短,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;小人则结党营私。
2、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”的意思是: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,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。周:合群。比(bì):勾结。小人: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。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篇第14章。
3、意思: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,不徇私护短,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;小人则结党营私。出处:出自《论语·为政第二》。《论语》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,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,至战国前期成书。
4、”“周”、“比”两字都有与人亲厚团结的意思,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。“周”是为了公,“比”是为了私。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,是出于公心,而不为私。在平时的修养中,也是去其私心,存其公心,不会为了私利与人勾结在一起。这就是“周而不比”。而小人办事,汲汲于名利,而不为公。
5、如题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公正待人,不带有私心;而小人相互勾结不公正。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为政第二》,评价一个人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,通常会以他的德行规范为标准。孔子二次划分了两者区别,以“周”和“比”相对评价,“周”是周至,表示预予人包容;“比“是比附,表示自我封闭。
是说“周”是为了公,“比”是为了私。君子与人团结在一起,是出于公心,而不为私。小人反是。由本章形成了现代汉语的二个词语,一个是周比,是指结党营私。另一个是比周,它可以指结党营私,也可以是指集结、联合,也可以作亲近讲。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”。
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;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″。这两句话讲的是:君子和小人的区别,君子为人处事的两个方向。周,就是要善于团结自己周围的人。比″,就是拉帮结派,拉山头。
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 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周:完整、独立、周全。比:互相拉扯。在一个团队中,人与人之间所达成的那种和谐,“周”与“比”的根本区别就在于:“周是有着完整、独立”的人格而达成的周到。
意思: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,小人搞帮派,但是不团结。 子曰: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 出自:《论语 为政第二》 孔子说: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,不徇私护短,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;小人则结党营私。 详解: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?周是包罗万象,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,各处都到的。
【智】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——《论语》【文】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,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。【习】这句话是在表明君子无私,小人有私。
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为政第二》,详细解析如下:“君子周而不比”就是说君子与人的交往的依据是按社会人人都认可的公义而行的,是该干嘛干嘛,所以不会逾礼,方方面面却都显得非常周全,其中没有出现相互比较的成分。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,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,不徇私护短 。